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只猴子,捡到了一把钝得连小树也砍不断的刀,它就跑去问樵夫怎样才能使刀锋利,樵夫说:“只要放在石头上磨过就行。”于是猴子跑回去拿起刀子就放在石头上使劲地磨,直到自以为磨好后再去砍柴砍枝,可是这把刀更加砍不动了,原来是这个猴子磨过的刀口差不多与刀背一样厚了。
初看完这则寓言,大家一定都觉得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仔细想想,这则寓言之中蕴含着很深的道理。
有一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是这则寓言中的猴子也已“磨刀”,为什么还会误了“砍柴工”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只知磨刀能砍柴,却不懂得为什么刀磨了能多砍柴,结果是“磨刀”反误“砍柴工”。这则寓言是在“以猴喻人”,类似这种事在我们生活之中确实常有所见。就拿学习来说,在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有的老师把学生当作鸭子来“填塞”,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他们比较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却缺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学了东西不理解、不消化,这种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法不正如寓言中的那个樵夫吗?正因如此,学校大力推行“减负”,强调能力的培养。
当然,猴子磨刀反误砍柴工也不能只责怪樵夫。因为外界因素虽起重要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在因素,是猴子自己。我们学生如果只记住一道题目的答案,碰上同一类型的题目还是无法解答,那就犹如“猴子磨刀”,有时还会闹出贻笑大方的传闻。某校有一位考上中国科大的学生在回母校介绍学习经验时中说:“高中时,有位同学眼看我学习好,就向我模仿,我读什么他也读什么,我做什么作业他也做什么作业,还常借我的作业本,有时我也帮他解题,但是这位同学的学习就是上不去,因为他不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正如猴子不知磨刀到底应该怎样磨,结果误了“砍柴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学习并不神秘,要做一位优秀学生,必须懂得如何借助外部条件来完善自我。学习科学知识,只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虚心请教,刻苦钻研,探求“其所以然”,是没有学不好的。古代“大器晚成”、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苏洵;当代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获得“数学皇冠”之称的陈景润;今日对生物基因工程研究有重大突破、获得国际“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青年科学家、北大副校长陈章良,他们都在“磨刀”上下功夫,用科学的方法去“磨刀”,去探索、去揭示事物内部的奥秘。正因为他们有这种对“其所以然”的探求,所以能作出不凡的成绩。
两种磨刀,两种结果。我们从这个寓言中悟出道理,莫做自作聪明的“猴子”,凭着“想当然”办事,而要探求“其所以然”,磨快你的“刀子”,砍下更多的“柴”,使我们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更多!
- 附件下载:
- 上一篇:付出一片真情,打造和谐班级
- 下一篇:愿做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