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NO.2 MIDDLE SCHOOL OF SHOUGUANG

课改请慎用模式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3-01
                                                                    课改请慎用模式
                                                                        教科室摘
   编者: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模式应该是在总结与本土相适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理论规则,然后再用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一般来说,践行教学改革者,都要创设一种与其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相配套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模式多数是课堂教学结构框架、活动程序或教学步骤,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对参与改革的教师课堂教学起着引领、督导作用,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目前,教学改革空前热烈,各种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只所以短时内促生诸多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追求特色。有了自己的模式,就便于识别,我模即我法,也利于证明我法别于他法;二是使艰难变便捷。大家都知道,课改之路很艰难,从认识理念到理解理念再到创造性运用,没有个三五年时间是很难达到目标的。于是就由理念畅导者先创造一种模式,让教师依模而行,拿来便用,以模式促理念的理解和深入。三是见效快。现在时代飞速发展,人也变得浮躁,很难有耐心等上三五年时间才看到微小的变化,于是就充分发挥了模式的作用,用则有变,变则明显(形式上)。客观地说,教学模式在推广相应理念和思想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对于急于见到形式变化者,“改革之风”一夜之间就可吹“变”课堂。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犹不及。课堂教学有模式固然好,但毕竟模式是个程式化的东西,只代表课堂教学的普遍性,如果运用过度了,势必会对教学行为起到约束和捆绑作用。如果再加上强迫执行的指令,课堂教学必定会步入僵化的、教条的“模式化”误区。在运用模式时,我们应该着情而定,既要考虑到校情、学情,还要考虑到教师情况,切不可齐头并进,一概而论。
    初入职教师,在教学上还摸门不着,给他个模式,相当于给他个抓手,能使他(她)们尽快入门。对这类教师,可以严格要求他(她)们学习模式,掌握模式,熟练运用模式。但在这类教师步入成熟教师的行列后,则应鼓励其淡化模式,甚至打破模式,逐渐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较有思想的优秀教师们,是课改的先锋队,深懂教学理论,有丰富的教学实践。课改时给他(她)们思想就可以了,模式仅对他(她)们起参考作用。对这类教师,要鼓励他(她)们创造模式,如果对他(她)们搞一言堂,非给他(她)们一个模式框着,甚至不允许越雷池半步,则相当于对优秀教师的心灵摧残。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优秀教师最理想的课改环境。
    老教师,接受新事物慢一些,大部分对课改抱有对抗情绪,易抱着已有经验不放。对于这类教师,要理解他(她)们,对他(她)们要适当放宽标准和要求,有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鼓励他(她)们在坚持已往中有新突破,减少其敌对情绪。在给予理解和尊重后,就是用事实说话,平时可多让他们听优秀教师的课,参加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让他们从心里真正认可后再慢慢从内心接受部分模式。如果强迫他(她)们弃“旧”迎“新”,他(她)们就会成为课改的强烈反对者。
    每个学生是有丰富情感和不同思想的人,我们的学校也不是工厂,教育不是加工统一规格的机器,一纸模式岂能支配课改。教师一定要以人为本,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顺学而导。在保持课堂教学模式稳定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发展性,让模式的运用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变得鲜活、自如起来,让其更加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前进的步伐,最终成为课改的助推动力。
 
 
 
  •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寿光市第二中学  地址:寿光市洛城街道富士街3601号  邮编:262700  联系电话:0536-5591001  邮箱:sgsdezx@wf.shandong.cn 鲁ICP备20027023号-1 技术支持:寿光华讯计算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  加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