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授课
1.目标定位科学。明晰教学目的,按照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2.重点探究与突破。设疑的问题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不回避必要的讲解和探究,该讲解的就要讲透,该探究的就要探究充分。
3.迁移训练。方法在应用中探究出来,应用已知解决未知是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新知探究结束后,需提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4.系统总结,当堂巩固。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知识主干;通过整体构建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课件、学案与课堂同步。
二、复习课
1.夯实基础。重视课本解读,梳理、归纳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重视基础、重视教材,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重点突出。体现课标与知识点的对接,突出重点,复习目标明确。
3.重难点突破。采集学生知识薄弱点,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理清知识形成过程,强化学生知识理解,打通学生的思维障碍点;重视批阅,重视当堂学生展疑环节使用。
4.能力提升。通过变式训练突破知识薄弱点,实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5.当堂巩固。课堂容量适中;当堂内容,当堂掌握;留足至少5分钟自主时间。
6.课件、学案同步推进。
三、讲评课
1.分类讲评。重视习题、试卷的归类讲评,不就题论题。
2.学生展示。概括或展示学生的规范与不规范答卷情况,师生作出点评。
3.优先突破典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解题规律;针对疑惑点和障碍点进行讲解,从“根”上解决学生的疑惑点、障碍点。
4.重点突出。不面面俱到,非典型问题课堂留出时间自己解决。
5.能力提升。通过变式训练、拓展训练,突破学生的疑惑点、障碍点。
6.当堂巩固。课堂容量适中;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注:年级课堂教学评价赋分:
(1)分三等,一等10分,二等8分,三等6分;
(2)依据:①听学科平行课 ②班级蹲班听课 ③听年级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