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NO.2 MIDDLE SCHOOL OF SHOUGUANG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3-11

       在世纪转换、社会变革的今天,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影响,知识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再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开阔、实践能强,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人。”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尓就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和学会生存的基础。高三的地理课程也是为进入高等学校作准备,而非仅为培养地理专业人才作准备。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应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自学能力包括多种心理成分,主要有自学的组织能力,如自订学习计划、自选学习内容、自创学习条件等,以及使用工具书自我释疑的能力、运用科学的逻辑规则自我领悟有关定理的能力、学习的自我验证能力、自我总结的评价能力等。
  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呢?笔者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结合近几年自己的地理教改和教学的实践,开展了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初步形成了以“问题导学一方法指导一答疑解惑一总结归纳一自我测评”为基本程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很好。现将其概述如下:
  1.问题导学,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自学。
  自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自学是被动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思维从疑问开始。因而提出问题就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就是把教材中贮存状态的信息传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用外部控制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自学达到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如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时,可采用下面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发明了一种名叫“大白沙”的新式大炮。在瞄准目标发射后,炮弹未能击中目标,而是向右偏离了目标一段距离,这是什么原因呢?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然后结合所讲内容进一步提出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作为自学提纲,把学生兴趣引向深入。如①何谓地转偏向力?它是怎样形成的?②地转偏向力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如何?在南北半球作水平运动时物体发生偏转有何规律?教师拟定和提出问题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依据地理教学大纲对本节提出的教学目标;③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③所提问题要比较概括、避免过细过多;④问题的形式可设计成填空、选择、读图、答问等。
2.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和阅读课文的能力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能使其智慧更加积极地投人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
  教师引导后,可以让学生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观察实验,展开讨论等,形式要据教材内容而定。学生自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指导学生自学一定按自学提纲去自学,提纲可用投影片、板书、多媒体等形式明确显示。②教师要根据内容为学生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实验材料用具等。③进行地理读书的一般方法策略指导,如读书时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图文对照,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上;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并相互结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一般性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④依据不同教材内容宜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
  如对于教材中的各类分布图就可向学生就各类分布图的基本特征、读图目标及阅读训练策略加以说明。各类分布图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图中再现的是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2)、图名往往以“……分布图”的形式出现。读图目标:(1)、记住图中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2)、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3)、阐述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阅读训练策路可分如下步骤。步骤1:找出图中揭示的主题思想。步骤2:确定图示的地理空间方位。步骤3:找出图中揭示的主要地理要素(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及图例。步骤4:找出并记住(采用记忆策略)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步骤5:归纳出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并记住。
  ⑤教师在课堂巡回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如学生的观察实验方法不当,思维方法不对,有疑难之处老师都要发挥主导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自学中,就教给了学生观察、实验、阅读思维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长期的训练,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不知不觉中就会得以锻炼、提高。
    3.创设情景、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帮助答疑解惑,扫清自学中的障碍,帮助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辩和修正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或个别答疑,或集体答疑。比如在教初中地理第四册关于“北方地区兴修水利、防治水患”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淮河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在下游挖掘人海新河这一措施理解不深。我就采取展示淮河水系治理前后两张图的方法创设问题清景,让学生比较图上治理前后入海处河道数目以及上、中、下游水库数量多少的变化。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思考、讨论,归纳出治理淮河的主要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量;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是为了分散水流。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积极性高涨。至此我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同处北方地区的黄河在治理时下游是否也可以采取开挖人海新河呢?学生对知识的修正、分辨能力得以锻炼.创造性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开挥。当然创设情景、激疑启思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采取演示实验、利用地图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各种矛盾的事实的现象、提出各种假设性的地理问题等方法,使学生的已知同必须掌握的新知间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自学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4.课堂小结,训练学生系统思维,提高其自我归纳能力
  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认识是零散、感性、肤浅的,需要经过提炼升华,才能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这个转变可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来实现。师生共同把学生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寻求相互间的联系,构建成一定的存贮图式加以存贮,使之系统化。归纳时一般采用系统纲要法、表解法等方法。如在上完《地球运动》一节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图示:
  简明扼要的图示将一节课的内容高度浓缩、概括,知识得以系统、条理化,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
  5.巩固效果、及时检测,训练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经过自学后,及时地进行检测,优异成绩的获得可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享受,自学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调动;学习中薄弱甚至错误的环节能得到及时发现,并经反复训练、适时补救。自学效果的检查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学生自检自测、学生间的互检互测、师生间的课堂问答、闭卷测试等。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通常采用闭卷测试,其题型常用书写量不大的填充题、选择题、读图题等,其内容应紧扣教学目的和要求,突出教学重点,然后将试卷交给学生互相评阅,再根据评阅情况确定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从而使自学过程始终做到活而不乱、疏而不漏。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目的。

 

  •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寿光市第二中学  地址:寿光市洛城街道富士街3601号  邮编:262700  联系电话:0536-5591001  邮箱:sgsdezx@wf.shandong.cn 鲁ICP备20027023号-1 技术支持:寿光华讯计算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  加微信关注